培養(yǎng)“結果思維”,避免盲目沖動
吳甘霖指出,分析青少年容易受到傷害的原因,還有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因素,就是他們處于成長的階段,情緒不穩(wěn)定,遇到問題容易沖動。
假如不能管理好沖動情緒,既有可能在遭遇危險時,行為不當導致受到不應有的傷害,也有可能從一個被傷害者轉化為傷害者,最終害人害己。
曾有一篇題為《一位花季女死囚的泣血告白》的媒體報道說:17歲的馬娟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,身為農民的父母克服了重重困難,全力以赴供她讀書。可是,馬娟到了高中后,一些同學經(jīng)常拿她的家庭背景和方言來取笑她,讓她極為難受。尤其一次事件,給她很深刺激:期末考試前的一天晚上,她從外面學習回寢室,發(fā)現(xiàn)門被插上了。她推門,剛剛還有的說笑聲的卻一下子沒了,沒人愿起床為她開門。那晚她在通道邊的小破桌上睡去。第二天,因高燒39℃而耽誤了歷史課的考試。
馬娟覺得一個姓王的同學對自己傷害最深,就想報復她。在一個晚上,她拿著一瓶硫酸潑向那個姓王的同學,卻因天黑沒看清把另外一個同學重度毀容了。事后馬娟追悔莫及。
在吳甘霖的《孩子,你該如何自我保護》一書中,也記錄了不少這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案例。一名高中生在籃球場上與同學起爭執(zhí),就一把將同學捅死;一名女生因為老泡網(wǎng)吧,受到父母指責就離家出走,結果被人騙到東南亞,苦不堪言;一個學生因為別人誣賴自己是小偷,為了證實自己清白,竟拿刀把自己的手指砍斷……
“必須重視青少年的‘沖動性傷害”與‘沖動性犯罪’!”在這次召開的“青少年學生自我保護研討會”上,北京五十五中學王紅老師講述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(xiàn)象:青春期是非常躁動的時期,年輕人一方面獨立意識各方面更強,膽子大了,脾氣也大了,但是又缺乏分寸感,所以更容易沖動。為此,教育孩子學會管控情緒,不要因為一時沖動釀成大錯和悲劇,十分重要。
對此,吳甘霖認為,應培養(yǎng)“結果思維”,即你采取任何行為,都要意識到它會帶來什么結果。想想結果好不好,就能較為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沖動情緒了。
至于如何培養(yǎng)“結果思維”, 他講述了自己擔任記者時的一次經(jīng)歷:他與同事去澳門訪問,發(fā)現(xiàn)學校開設的一門公民教育課程非常有特點。該課第一篇是“命運在于自己的選擇”。老師不講大道理,而是給孩子一個問題情境,讓他們去思考后果,并作選擇:
“當你去朋友家玩,他突然要求你和他一起吸毒,你怎么辦?選擇一:和他一起吸毒,選擇二:堅決不吸毒,而且從此不與他交朋友,選擇三: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?并分別思考每種選擇會有什么結果。在這樣的引導下思考,就能明白: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結果,是好的結果,就好好去采取行為,不好的后果,就立即控制好自己,不太理想的效果,就去想更好的方法。
從“見義勇為”到“見義智為”
××青年救自己溺水的朋友犧牲了;××學生為了救自己的同學被刺傷了;××男生為不讓劫匪逃跑,與之搏斗被捅數(shù)刀……
很多青少年都把“見義勇為”當成是英雄行為,以為“見義勇為”值得提倡。
吳甘霖說,在許多時候,我們是提倡見義勇為的,但是,如果風險太大,或者會造成不必要的犧牲,那么,就更需要提倡“見義智為”。
什么是“見義智為”呢?吳甘霖講述了媒體刊登的一篇報道:海南某中學高一學生孫某,在經(jīng)過一家網(wǎng)吧門口時,遭到3個男青年搶劫,正好有兩個同學路過,他們想幫助這個學生。可是搶劫者無論年齡還是個頭都比他們大。怎么辦呢?兩個學生想出了一個好辦法。
兩個學生說請3個青年吃飯。那3個青年沒多想就答應了。兩個學生請其中兩個男子先坐‘摩的’走,分開他們。學生和另一名男子坐三輪車經(jīng)過派出所時,一起把那個男子抓住送到了派出所。
吳甘霖分析,他們的行為給大家提供了什么經(jīng)驗呢?
第一,責任心賽黃金。
當代青少年最需要但同時又格外缺少的是責任心,不單單對自己要負責,也要對別人負責。中國新聞社曾發(fā)布一則新聞——“醉漢夜闖宿舍凌辱12歲女孩 同屋6名女生裝睡”,除了膽小怕事外,不敢承擔責任,是這些孩子不敢出聲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第二,哪怕對手比自己強大,也敢與他斗一斗。
第三,機智+勇敢=成功。
在確保自己不會受到傷害的前提下,去戰(zhàn)勝歹徒,這樣的做法,是更值得我們稱道的“見義智為”。